媒体 /menu
 
 
  研究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 > 研究动态 > 正文 >     

失败学习视角下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提升研究

时间:17-12-05 10:57 来源:中国大学生创业培训网  作者: 点击: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创新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也是未来支撑“双创”战略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力量。能否吸引更多大学生开展机会型创业,充分发挥他们在“双创”大潮中的示范作用和倍增效应,对于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创业尝试极可能会招致失败,但失败的创业尝试可以为创业者提供经验学习的机会,并且有助于提高创业者“再次创业”成功的概率。对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其第一身份是学习者,其次才是创业者,这一身份特质决定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个人创业经验能力不足、资金短缺和团队合作不确定性大等诸多创业困境,创业失败率极高是不争的事实。据麦可思研究有关数据表明,国内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创业经历,因为遭遇失败并缺乏有效的修复机制,导致这些学生毕业离校时愿意选择继续创业的比例较低;针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亦显示,毕业时选择创业的学生在三年之后仍然选择继续创业的比例不足40%。尽管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低和“连续创业”率低不完全是由于创业失败引起的,其中也有包括诸如机会选择(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放弃创业)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创业失败导致创业意愿消减、动力消失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斯米勒(Ray Smilor)认为:“高效的创业者都是杰出的学习者,他们从一切事物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因此,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能否正确认识和利用创业失败,提升失败学习效果,更新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积累应对失败的经验,提升“境脉”(Context),增加“再次创业”正确决策的机率,是决定他们创业道路上能否走出困境、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

失败学习理论探析

失败是指行为主体因为出现失误或问题而停止没能达到目标价值的行动,或者行动结果偏离主要预期目标。它尽管会给个体、组织或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失败也为亲历者和旁观者提供了反思学习的机会,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资源。失败学习是行为主体对失败予以正视和回应,分析失败的根源,厘清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后续行为的影响,旨在增进能避免重蹈覆辙的知识、技能和心智的过程。大学生创业者因其在创业知识、能力、经验、资金和社会网络等方面具有“先天劣势”,他们的创业活动普遍具有高风险、高失败率的属性特征。辩证地看,一方面,创业失败会给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经济损失、自尊心受损甚至是心理创伤,阻碍后续的创业行动;但另一方面,失败也蕴含了大量比成功所蕴含的更富有价值的信息,为大学生创业者快速提升创业核心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具体到大学生创业情境,失败学习是主体自觉主动地启动对创业过程中“失败事件”反思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双环学习行为,即创业主体不但要面对导致创业失败的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达成目标,并且还要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简而言之,失败学习是一个既要“亡羊补牢”又要“未雨绸缪”的二阶段解决问题的过程。

失败学习与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提升关系紧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第一,失败学习为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提升提供了“推力”。大学生创业者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基础在课堂学习、知识体系建构,关键在活学活用、“真刀真枪”付诸实践。尤其是创业活动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情境性、综合性,包括机会发现、资源整合、团队管理、市场渠道设计在内的核心能力是在课堂教学、模拟实践、创业竞赛等环节无法充分获得的。即便创业主体对其他创业成功者的创业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模仿,但这种学习模式也会因为缺少主体自身的深度参与和切身融入而效果有限。恰恰是创业主体亲身实践中的“失败事件”为大学生创业者抑制惯性思维、增加开放性思维和“反事实思维”,进而改变自身的认知图式、行为方式创造了条件,有助于他们从操作层面上把握创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关键。第二,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提升为主体今后开展高水平的失败学习活动提供了“拉力”。创业是成功与失败交互演进的过程。成功的创业者不可能是永远的成功者,但一定是高度重视失败学习,并善于引导失败向成功转化的学习者。随着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核心能力的发展,主体会增强对失败的警觉性和失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失败学习的质量,构建起符合个体实际的“失败学习能力建构”的学习过程框架,降低今后同类失败事件再次发生的概率,从而推进自身创业核心能力要素结构的动态调整和优化。第三,失败学习与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的作用场域和根本宗旨一致,为提高创业活动绩效提供了“合力”。在由创业主体、机会、资源、环境构成的创业生态系统中,创业者因其具有自我发展和进化能力而带有自组织特征。无论是失败学习还是创业核心能力提升,创业生态系统是两者发生联系、交互作用的共同场域。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创业主体不断与环境以及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交换信息、物质和能量,使自身的创业活动具有更好的运行效率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从而推动创业活动高质量开展,提升创业绩效。

失败学习促进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提升的中间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硅谷科技型创业公司蓬勃发展以来,创业研究逐渐兴起。但由于创业研究取向上一直存在“反失败偏见”或“成功偏见”的倾向,致使众多研究聚焦于取得成功的创业者或最佳创业实践。这种倾向在创业研究早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研究者将研究主题瞄准成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但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成果存在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未能体现出研究结论对现象的解释力。1999年,美国《管理学会评论》发表了麦格拉斯(Rita Gunther McGrath)的一篇学术文章,强调重视创业失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目前,对“创业失败”概念的界定主要基于公司创业或企业家创业视角,并且逐渐形成“过程观”与“结果观”的分野。过程观把创业失败定义为创业者在实现其创业目标的过程中终止新创企业;结果观则把创业失败定义为创业者没有取得预期结果的情形或事实,如企业收入下降或运营成本增加。虽然过程观和结果观都没有对“什么是创业失败”概括出具有广泛认同的定义,但这两种阐释创业失败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什么是大学生创业失败”提供了借鉴。因此,文章认为“大学生创业失败”是大学生创业者在推进创业实践过程中,在自身能力禀赋不足或者是缺少外部环境支持的条件约束下,未能充分利用创业学习资源和开发自身创业潜能,从而导致客观上创业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事实或现象。

经验表明,失败经历往往为孕育成功创造条件。大学生创业者如果能够利用失败这一特定的情境开启独特的高水平的学习,把自身的学习行为引入“承认失败平复情绪分析失败审慎试验”的逻辑框架之中,则可以使“坏事变成好事”,从失败事件中增加知识积累,从而提升自身的创业核心能力。“学习是有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剖析失败学习促进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提升的中间机制,有助于大学生创业者对失败学习过程中关键行为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失败中学”。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文章将失败学习促进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提升的中间机制按逻辑先后顺序划分为归因机制、识记机制、学习机制和迁移机制。

(一)归因机制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归因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导致行为结果的真正原因,但对于个体某一领域认知的形成以及后续行为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创业失败情境下,大学生创业者对失败原因本身的总结对后续的创业意愿和学习方式均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不同维度的归因,会导致创业者对相应方面的注意力分配,由此影响到创业者选择对创业过程和行为的哪些方面进行学习和反省。例如有些大学生创业者在遭遇失败之后,会将原因归结到内部因素方面,这部分原因包括自身把握商机的能力不足、管理团队的经验欠缺、产品或服务设计不当等。也有部分创业者将原因归结到外部因素方面,譬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运气不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不够等。人对成功事件比对失败事件更倾向于做内部归因,而对失败事件比对成功事件更倾向于做外部归因。因此,如果大学生创业者在经历失败之后,能够克服外部归因倾向,更多地进行内部归因,则更能够引发自身的深刻反省,并从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中尽快恢复过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续的创业学习和实践中去。

除此以外,导致大学生创业者失败的因素还可以从稳定性和可控性两方面理解。稳定性是指导致创业失败的内外部因素是否稳定;可控性是指导致创业失败的内外部因素是否可控。进一步举例分析,如果创业主体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强(如销售策略不当),并且认为这种能力是短期之内经过训练可以提高的,那么在这种“不稳定可控”型的归因组合条件下,创业主体在经历失败之后,依然可以保持较强的动机水平,极有可能选择再次尝试,并提高自身对成功的期望;相反,如果是“稳定不可控”型的归因组合,他们很可能对再次创业不抱有成功的期望,进而终止退出。多数研究都发现,其实大多数创业失败的原因是在创业者可控范围之内的。因此,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不是所有的失败都会促发学习,只有正确归因,避免消极归因,才有可能启动失败学习,推动自身创业能力提升。

(二)识记机制

识记是人们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是所有认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记忆的心理过程。识记是保持、再现、再认的前提,其生理机制是脑皮层上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没有“识记”这个基础过程,就连紧接着要进行的稍微复杂一点的步骤“领会”也是无法进行的。因为没有识记,就意味着没有知识的吸入,没有了知识的吸入,谈何领会?创业失败情境下,创业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有关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存储”到记忆中,形成类似于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所描述的“映像性表征”,从而失败经验会引起原有认知结构改组,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在后续创业过程中,一旦遇到相似的创业情境,创业者就可以用有关的线索激活相应的记忆组块,信息就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往往就可以为后来比较顺利地应对或处理有关问题创造条件,避免重蹈覆辙。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识记机制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不能只是依赖单纯记忆,如果只是依赖单纯记忆,那主体将会陷入“试误学习”之中,很可能再次面临失败,其结果将造成学习成本增高。克服此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学生创业者在对以往问题处理情境保持记忆的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业失败经历在转化为创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产生正向作用。

(三)学习机制

大多数的初次创业者会遭遇创业失败,失败者中只有少数人会在后续创业中获得成功。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更是如此。由于知识、技能、人脉、资金等多种创业要素的“先天缺陷”,其失败率往往高于其他创业者群体。与成功带给创业者的正向激励相比,失败诱发的负向刺激更能激发创业者学习。现代学习与发展理论普遍认为,人的思想和知识是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因此,大学生创业者从创业失败情境中反思、顿悟、认知对于后续创业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情境和克服困难显得尤为重要。从学习的形式来看,这种基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属于经验学习,其特点在于个体在不断积累各种经验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存量知识进行整理、组合、补充、更新,摒弃导致创业失败发生的、不能为创业实践服务的陈旧知识,提升自身知识存量并改善知识结构。具体到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而言,学习机制发挥作用,从行为逻辑顺序上一般会经历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具体经验感知。大学生创业者开展创业实践,将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付诸创业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实现“对创业图景的第一次粗略地把持”。二是反思性观察。在遭遇创业挫折乃至失败之后,大学生创业者对经验过程中的“知识碎片”进行回忆、清理、整合等,把“有限的经验”进行归类、条理化和拷贝。三是抽象概念化。大学生创业者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和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往往会将先前学习的进程引向深入,即从理论上对反思的结果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这时候,大学生创业者往往会形成基于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视角的学习成果。所谓内部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创业者在经历失败之后会对自身的性格、创业面临的行业形势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形成更进一步的认知;所谓外部知识,一般是指大学生创业者所形成的有关机会识别和创业警觉性的认知。因此,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尤其是对于那些将创业作为今后发展方向的学生来说,创业失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负面结果,而是一个可能有利于后续创业的重要学习机会。

(四)迁移机制

迁移是指将知识与技能以新的方式和新的内容在不同的情境中加以应用。迁移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迁移,那么所有学习都只能应用于特定的情境。创业学习的重要特征就是要“能够围绕真实问题的解决来开展”。迁移机制的作用使得大学生创业者在后续创业活动中,在遇到与之前失败相类似特征的情境下,记忆网络中的知识被激活,产生联想、分析和推理,并努力使自身的行为选择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以规避失败的再次发生。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曾经指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就是感觉经验与神经冲动之间形成的联想或联结。并且,他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人的一切学习从本质上讲,都是某种情境唤起的某种反应”。在“刺激反应”联结的作用下,大学生创业者在后续创业的过程中,当面临商业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团队管理和项目运营等关键节点时,会条件性地与先前的创业失败经历进行比对、分析、预判,对那些在先前创业经历中能导致成功结果的创业行为给予保留,对那些导致失败的行为进行摒弃或改进。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迁移机制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制,类似于前述“刺激反应”联结方式下的迁移机制归根结底是一种“正迁移”,有利于创业者创业能力的提升。但也有一些复杂情境需要创业主体对环境做仔细甄别,否则,将会带来“负迁移”的情况,即先前经验并没有对抑制失败产生作用,依然导致失败。这就需要创业主体的深刻反思、正确总结,以便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基于大学生创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失败学习环境建构

创业活动始终是围绕机会来进行的。总体而言,创业活动包含机会识别、机会开发、机会利用等环节。因此,从机会视角理解创业核心能力,可以认为包括:第一,创业元认知能力,即如何从认知结构角度更好地发现“浮现”在经济社会系统中商业机会的能力;第二,创业运作能力,即如何将已经嗅知的机会转化为实际的创业项目并予以切实推进的能力;第三,创业心理修复能力,即创业主体在面临机会把握失败而遭遇创业挫折时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尽快从失败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大学生创业失败经历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创业核心能力,而是有赖于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和社会等诸多创业生态系统内要素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共同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者开展高质量失败学习活动的外在环境。

(一)建立创业失败案例库,发展大学生创业元认知能力

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与海归人员创业、企业家创业、岗位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一样,有其显著的群体特质:他们社会阅历少、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经历单一、缺乏商业运作能力,创业所需的资金、人脉和创业过程中所需的“要素”普遍缺乏。这些特质,就决定了作为创业者的他们,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着实不可估量,客观上创业失败率也高出其他创业者人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创业者年轻有活力,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思维水平。从失败中进行反思,改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对于发展大学生创业者元认知能力,在后续创业中防范风险、规避失败意义尤甚。

元认知意指“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创业元认知能力,是在借鉴元认知能力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方面是指创业主体所拥有的有关创业活动的知识实体,包括静态的创业知识认知能力、动态的创业知识认知活动;另一方面也是创业主体认知活动的过程,即对当前创业认知活动的认识过程、调节过程。归根结底,创业元认知能力就是指创业者在学习创业知识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意识,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外在的“供给”。

当前,大学生创业者的知识来源主要依赖于课堂创业知识和自身的主动学习,主要的立足点在于“如何使创业走向成功”。譬如不少创业类教材、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课程,其内容大多关注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指导与开办新企业流程、创业项目选择与资源获取等。大学生创业者尽管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在对创业显性知识的字面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由于创业实践的情境性、实践性、非线性,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缺少管理创业学习过程的策略知识。并且,他们可能被一些复杂的创业知识搞得不知所措,使得他们探究创业实践、看清哪些步骤是相关且有效的以及做出有效的活动变得困难。因此,高校针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失败事例进行总结分析,开发案例资源进行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创业者更好地吸纳隐性知识,增强创业学习过程的自主权和主导权。有鉴于此,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创业类课程内容开发,丰富案例教学,尤其是经典性、带有启发性的创业失败案例的介绍、剖析和解读,使创业失败典型案例经过一定的改造成为课程知识,使之具有典型化和概括化的性质。丰富失败案例的教育教学,必定会给懂得思考的创业者以一定的启发、联想,使他们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兼顾创业学习,调节自身创业认知活动,完善自身的知识库和认知图式,从而提升自我的创业元认知能力。

(二)组建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发展大学生创业运作能力

以显性知识传播为主的创业教育在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培育创业意识、强化创业思维等方面发挥了直接而重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大学生创业者经历失败之后要想从中恢复,尤其是从失败中汲取能够助益其日后创业成功的经验,靠课堂教学渠道显然不符合实际,靠其自身顿悟虽然也是其“从失败中学”的重要方式,但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创业者都具有这种能力。相比之下,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就是邀请一批具有丰富创业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创业辅导专家组建高水平的创业指导专家队伍,以此来指导大学生创业者,尤其是那些在创业中遭遇失败困境的大学生创业者。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如果新手学习者与拥有专长水平或高级理解能力的专家没有建立起连接,以消弭“专长鸿沟”,新手学习者在实践中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就大学生创业者而言,为其配备创业指导专家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式的辅导,一方面,有助于发挥创业指导专家的优势和特长。研究和事实表明,创业专家与大学生创业者相比,在创业专业知识、记忆、解决问题策略方面更胜一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首先,创业专家拥有更加丰富的创业显性和隐性知识,能产生有利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注重使以往经验中获得的概念、期望和记忆发挥作用。其次,创业专家拥有自身领域较强的“长时记忆”能力,能较为快速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有关信息,在大学生创业失败情境和自身经验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最后,创业专家在碰到问题时,相比大学生创业者,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手段目的启发式”的行为策略。也就是说,他们能合理地将有待解决的“大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解决这些“小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较之于大学生创业者的随性、无计划性,显得更加系统、科学,有助于问题的实质性解决。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通过与创业专家的接触和近距离学习,能提升其对创业复杂性的预期和心理准备,并且能探知到更多在真实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根据这些因素和创业进程来安排学习活动,提升创业实践运作能力。总之,引入创业指导专家可以防止大学生创业者在获取创业知识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书本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依靠专家指导获取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学习成本,提升学习效率,并且为创业者涉足某些陌生领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有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和潜质为根本目的,而非培养学生开办公司。因而,在他们看来,帮助创业学生从失败中恢复,或者从失败中学习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将会把创业学生进一步引向商业领域,从而耽误学业。这种逻辑悖论,其实对创业教育内容的精细化和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有负面影响的。因为,从本质上讲,引导大学生创业者“从失败中学”乃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志力、决策力和运作力的一部分。强化大学生创业者“从失败中学”的意识、能力和水平,既是坚定大学生创业者葆有创业激情、提升抗挫能力、提高创业风险规避和成功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广大学子增强创业意识、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渠道。

(三)创建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提升自我恢复能力

创业者比普通人需要心理安慰,大学生创业者更是如此。创业学习的情境学派认为,创业者的学习行为并非单独存在于主体的头脑之中,而是处于主体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之中。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通过创业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来构建,而创业者、创业行为、创业者的心理活动和创业情境等因素既是学习建构的主体,同时也是被建构的对象。再者,创业团队不应是为完成某项具体任务而临时组成的松散结构,而是有着共同的文化积淀、目标、价值系统和实践活动的实践共同体。因此,作为高校而言,在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创建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引导大学生创业者心理资本增值,使之能正确面对失败,激励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不惧失败、敢闯敢创”的创业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组织氛围。

心理资本是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使个体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身处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之中,能够使其产生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而这些因素的产生,对于创业失败个体管理负面情绪、走出失败阴影、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战能力是具有正向作用的。心理资本强的创业者,往往能够从冲突、失败和逆境中快速回弹或恢复。

但在现实中,高校出于鼓励更多学生投身创业实践的角度考虑,在创业典型组织化打造、创业资源投入、创业政策差异化扶持等方面,更多的是“追捧成功,忽视失败”。事实上,对创业失败者的系统化、针对性、跟进式帮扶,能产生较高的“边际效应”,能迅速地依托情境帮助学生补上能力和素质的“短板”,在实践中提升他们面对困难的耐挫力以及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等优秀创业品质,从而在他们的心中植入创业的“种子”。良好的创业文化能够使创业团队或创业者个人无形中获得“经由价值信念、非明文规范的准则或默契,成员彼此适应协调而将复杂内隐的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因此,高校需要推动创业文化从“急功近利”型向“理性平和”型的转型升级,要努力矫正“创业成功者名利双收,创业失败者无人问津”的现状。具体而言,高校要通过在创业制度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创业环境文化、创业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持续建设,倡导鼓励创新、激励创业、执着进取、艰苦奋斗、团队协作、勇于担责、允许和宽容失败为核心内容的创业价值取向,精心培育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失败者“敢闯敢试”的文化土壤。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在创业浪潮中艰难拼搏的大学生创业者培育起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有效摆脱暂时失败的负面影响,对失败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进而继续寻找新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核心竞争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