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时候,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训练,和日后的工作需求是脱节的。这种教育上的供求矛盾,广泛存在于各个层次的院校当中,无论是一本、二本、三本,还是专科。”《新周刊》公众号2020年11月9日的文章《沉默的二本学生,才是基数最大的打工人》如是说。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经济转型升级的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作为一种尝试,自2015年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发展的眼光看,通过这个突破口,初衷是为了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弥合实际工作需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方法。 实事求是的讲,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创新和创业除了要思考和推理“创”的方向、定位和切入点之外,更需要考量“创客”本身的认知、能力以及资源,同时,想要牢牢扼住市场诡谲变化的“七寸”更需要小概率的机遇。美国《财富》杂志曾报道,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2.9年,集团企业平均寿命是7至8年,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能直接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屈指可数,而更多的人则进入平均寿命较短的企业,那么,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里,他可能要遇到5次以上的失业。即使自主创业成功,每隔三年五载,也是要历劫一次,甚至折戟沉沙。综上所述,结合双创教育的初心和经济社会的需求,高校的双创教育的定位是否只能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和能力训练? 几年来,在应邀参与高校双创培训演讲和国内各级双创大赛评审指导的实践中,我也常常和其他导师们一起交流反思,在理论研习方面,高校创业创新的通识教育无一列外的缺少了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支撑,在实操指导方面,虽然有着各类社会导师的指导和培训,大多数的情形是“讲者往往激情澎湃,听者常常昏昏欲睡”,从导师的角度更多是蜻蜓点水般的施教,以学生的视角岂不是走马观花的受教? 寻根溯源,既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衷旨在高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培养“有用”的人才,而实际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创业企业又命运多舛,尤其是在“互联网+”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当下和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除了有教无类的认知启蒙,社会导师手把手地培养商业计划书撰写能力之外,还亟需怎样的转型升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这个战略方针,比起传统概念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更加前瞻,同时,从实践的角度,“产教融合”的理念也不啻为一剂良方,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运用在双创工作中,必将为高校双创教育开辟一个崭新的视角。作为一名持续创业者、创业投资人和重庆市高级创业导师,我也借鉴“产教融合”理念浅谈几点关于高校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拙见。 毋庸置疑的是,谈高校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不能脱离产业经济的时代发展趋势,其次不能脱离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第三不能脱离本区域产业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规划,第四不能脱离区域优势行业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在以上四个基本原则下,用“产教融合”理念指导双创教育的实践,将在“人才开发模式、导师队伍结构、双创教育生态”产生“新动能”。 从双创人才开发的模式层面,坚持产教融合的理念将牵引双创教育切实走向“垂直”和纵深。高校双创教育不同于社会其他主体发起的双创活动,高校在学术的专注、学者的富集和科研基础条件等方面,是其他场景不可比拟的,高校的双创教育模式首先应当依托专业优势和学术资源,不仅要高高山顶立,更要深深海底行。一方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经济通识,一方面围绕区域产业集聚区、联合区域产业头部企业,发挥优势专业特色,联合头部企业开设“产教创业实验班”,开展点对点产业研学创新,联合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环高校创新生态园”,开展特色专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创业试点。同时,结合学生的需求把参与方式从“被动受教”改良为“主动求教”,在实践教育环节,让愿意参与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机会,让参与的学生以“创业合伙人”的方式尝试分工和协同,有教无类是一种态度,因材施教更是一种良策。 从双创导师的结构层面,坚持产教融合的理念将重构双创教育导师 “产教”双引擎。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专班”来管理和推动本校的双创教育工作,同时,也聘请了本区域知名的双创导师参与学生的商业通识培养,但很多校外导师仅仅围绕“大赛”给学生灌输商业计划书编撰和路演技巧的方法,稍嫌肤浅,在“产教融合”的理念下,高校应当结合区域优势产业有的放矢,一方面继续发挥高校学术科研带头人的“传帮带”能力,进一步扩大输出优势学科的产业化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联手科技和工业主管部门,尝试遴选区域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管理者(CEO)和研发负责人(CTO)作为有关专业班级的“产业化导师”,与学术导师一起提高学生对专业的钻研热情,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的理解与个体认知,让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甚至是“独角兽”企业参与到高校双创教育事业中,既能提升学生的“创业体感”,又能带动双创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从双创教育的生态层面,坚持产教融合的理念将创新出符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双创教育新生态。党和国家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产者,教之所向;教者,产之所依;教之所育者,产之未来,双创教育所指向的产业范畴绝不能仅仅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士农工商”皆有可为。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将呈现几个新特点:首先,跨产业、跨行业、跨专业的双创教育新形态将层出不穷;其次,跨区域的“产教融合”式双创教育实践活动将日益频繁;第三,行业头部企业将越来越多的从传统意义上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向上游延展投身到双创教育,并成为输出专业领域双创教育标准的生力军。 最终,在双创教育实践的推动下,在高等教育供给侧方面,高校自身也会逐步将眼光从“热门学科”、“紧缺专业”聚焦至“基础学科”、“特色专业”的能力建设和要素集聚,从而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向产教融合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产教融合百年计,风物长宜放眼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