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menu
 
 
  自主学习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 > 自主学习 > 正文 >     

大赛之后思考大赛(一)——为什么是师生共创

时间:17-09-26 10:57 来源:得厚资本  作者: 点击:

   小编的话: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历时三届,2017年的第三届大赛刚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落幕,本届大赛参与高校2241所,团队报名项目37万个、参与学生150万人,分别是上届的3.2倍、2.7倍。这无疑已经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青年+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平台。

得厚资本合伙人自2015年第一届大赛就参与其中,伴随着大赛成长。在第三届已经落下帷幕之际,小编和合伙人共同交流大赛的感受和感悟,拟推出一系列对大赛回顾。


刘延东副总理亲临总决赛视察


 

 


师生共创是第二届大赛以来,很重要的创新创业的形式之一,简单的说,是高校老师与学生一起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和产业项目的方式,这得益于国家在科技成果以及高校教师创业兼职等多方面政策的松绑。那么在政策导向之外,为什么师生共创会成为主流。

01 这里有一个自然的科技成果转化逻辑

高校科技成果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沿着科学研究线条从0到1,走的路径完全是科学研究方向。另一条是校企联合,路径是从企业端或者市场端的需求再到科研。

虽然第二条路径被认为是学校科研能力与企业结合乃至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然而其确实不能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最主要形式,原因在于高校的科研的原本目的和目标是冲着科学研究而去,同时科研的评价导向也是以科研成果的技术价值而非市场价值为导向。于是更大量的高校科研成果会脱离市场和产业方向,目前需要的这部分科研成果中能有一部分进入产业和市场。那么这种以科学研究为基本方向的科研成果要变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和商品,中间需要的不仅仅是市场人才,而是最熟悉这些科研成果的人才,于是参与到整个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学生,是承担这项任务的最直接和自然的人选。

因此,师生共创,学术导师和博士、硕士们一起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品化,是一个自然路径。

 

 


02 师生共创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融合的一个必然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能发挥更大社会价值的综合型人才,那么科研+产业,科研+市场等这些跨界融合,增强科研一线人员的市场意识、产业意识,使得在科研过程中的产品和产业效果提高,或许是科研成果转化最需要的环节,于是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尤其后两者综合知识结构和综合逻辑结构,以及综合能力是一个很迫切的方向。因此,去挖掘科研一线人员的产业、市场端潜力并培养之,是师生共创在创新创业教育方向的必然结果。


 

03 师生共创是高校创新创业的供给侧改革

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活动是主力,然而创新创业活动首先需要创新创业机会和方向的识别与选择,而师生共创是创新创业方向和机会的供给侧,这个供给侧发挥好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高效运转,否则很容易进入盲区,甚至失去方向。 

从本届大赛也能看得出来,只要是师生共创这个路径通畅的学校和省份,参赛项目的来源和方向就会很清晰,效果也会很好。相反,凡是还在以学生群体自主创业为主导,未能与师生共创以及学校科研特点结合的学校,效果都会有影响。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实践也有一个供给侧改革的问题,改革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与学校的专业特色、科研特长结合,让高校的专业特色与科研特长成为创新创业的有效供给方。


 

04 师生共创有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

师生共创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和方向,这个阶段一定有其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一个渐进的发展。其发展方向应该在两个维度有所突破,一个维度是从现在的科研成果到产业孵化的先有科研再考虑孵化落地的被动式,走向产业落地到科研的主动式,而这种主动式是内生变量的主动,而非来自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中质的变化是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知识体系的变化。

其次,师生共创在量的方向的改变,这个数量不仅是参与到师生共创科研成果的数量,更重要的学生的数量和宽度,最大范围地把多学科融合在一起。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