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menu
 
 
  自主学习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 > 自主学习 > 正文 >     

双创比赛制度设计研究(三)| 怎样避免双创比赛成为投融资对接中的“过家家”

时间:18-10-23 14:43 来源:  作者: 点击:

双创比赛的主办者都有一个初衷,建立参赛项目与社会资源,尤其社会资本的对接平台,因此从理论上讲,双创比赛的实质是创业项目投融资的要约邀请。

从实践的角度看,首先明确这么三点,1.我们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为代表的投资机构规范的投资流程作对比,一来这是市场主流的投资决策流程,二来其他投资公司或者个人天使投资人的投资决策流程个性化和差异化太大,不利于做比较。2.我们需要考量双创比赛中作为评审者的投资机构对项目的普遍认知与了解程度。3.我们需要参考双创比赛必要的程序和环节。

综合这样三点,我们将双创比赛和创业项目投资的程序做个对照,双创比赛之于投资环节,双创比赛所经历的对项目的程序相当于TS之前的初步尽调,而进一步,这个初步尽调距离投资决策,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通俗点讲,这个阶段基本处在投资机构从众多项目初筛项目的阶段,投资经理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是,收集各种渠道提供的BP,然后逐一分析,给出符合本投资机构投资策略的初步意见,然后向机构内部有权部门汇报结论,这个结论一般分为跟进与放弃两种,之后才会有保密协议的签署、资料清单的提供、收集更详细资料、初步研究、投资机构内部立项、投资时间表(TS)也称投资意向的签署、尽职调查、投资机构内部投资建议、投资决策委员会决策、投资协议谈判及达成等一系列程序。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制度设计上,希望一个双创比赛完成投融资的实质对接,会面临两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如果追求真实的,双创比赛的效果达到投资机构可签署投资时间表或意向书(TS)的状态,目前双创比赛所履行的程序、手段,远远不够,需要加大双创比赛在项目尽职调查方向的工作量,而双创比赛这种比赛赛制决定了,短时间内如何完成能不能完成,是个未知数。

难题二在于如果不做制度上更多创新,按照现在大部分双创比赛的赛制赛程等规则,强行追求投融资效果,那么其中一定掺杂着大量的形式主义。

目前看,双创比赛的规模越大,第一个难题越难解决,原因是成本无法负担,这其中还包括时间成本。

既然如此,难题化解的更优化方案是,不给双创比赛附加双创比赛完成不了的目标,为其松绑,让其回到投资融资对接整个过程中应该有的地位。

那么整个事情似乎变得简单,双创比赛回到投融资流程中投资机构项目初筛阶段的定位中去,对于双创比赛的要求也变得很低。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比照投资决策流程与双创比赛,就会发现,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投资流程的项目初筛和双创比赛有三个细节存在显著差异:

1、投资流程的项目初筛是主动环节,有疑问的项目,不符合投资机构投资策略的项目,提交的资料不清晰的项目等等,都可以主动放弃,不再继续。而双创比赛的评审者(投资机构的代表)对待项目是被动的,无论偏好怎样,都需要给出判断。

2、投资流程中的项目初筛,往往除了创业公司、项目公司提交的商业计划书之外,还可以有辅助初步调查手段,比如电话访谈、邮件访谈、查询工具,以及投资机构既有的行业研究。而双创比赛由于其赛程的设置和项目的数量,辅助调查手段很难实现,否则比赛很可能没有办法结束。

3、投资流程中的项目初筛,投资经理不需要对项目得出定量判断,基本的判断就两种,一种是继续跟进,一种是放弃。尤其更不会做出结构性量化判断,而双创比赛中,无论机构或者个人对项目的偏好怎样,都需要做量化判断,有时候还需要做出结构性量化判断。

基于这三点,我们发现,尽管双创比赛达不到创业项目实质投融资意向的程度,即便想降低要求模拟完成投资经理们初筛项目的动作,也会因为以上的三点差异,变得实施困难,如果忽视这些差异或者进一步放松要求,双创比赛之于投融资对接就成了“过家家”般的游戏。

那么为了避免双创比赛成为投资融资中的“过家家”,问题的症结在这样一个逻辑上,基于什么资料,谁来做出判断。

第一层次的问题是关于参赛文件,第二层次的问题是谁来做评审和判断,这里先将第二层次的问题搁置,集中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目前主流的双创比赛都会有这样的参赛文件形式,一份PPT,一份小视频,一份word版的商业计划书,一个在现场路演的人和路演本身。

对于参赛文件,无论是主办者的初衷,还是客观应该达到的效果,都应该是尽可能高质量、高效率复制投资机构投资流程中投资经理们在项目初筛阶段的工作场景和工作效果。这个工作场景和工作效果,加上客观上需要对参赛项目做出的量化判断本身,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问题:

1、复制投资经理沉淀的行业研究等前期功课,如何让参赛文件更充分反映项目商业逻辑要素;

2、复制投资经理对创业者团队的电话访谈(有少量也会直接面谈)以及对创业者的简单背调,如何让参赛文件充分展示创业者核心团队成员;

3、复制投资经理所做的信息查询等背调,如何让参赛文件基本达到能判断项目关键信息的真伪或至少有依据;

4、复制投资经理们对项目做得电话访谈等互动交流,如何让参赛文件能有机会回应问题。

这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的场景复制相对较好,也就是路演中的答疑环节,基本是朝向是模拟投资人与创业公司的互动。但问题在于项目的网络等评审阶段,这个场景模拟非常难以实现,而没有这个场景和必要手段,很多比赛的网络评审就很难提高质量。更深层次地说,这个矛盾的实质是比赛的规模与比赛质量之间的矛盾,追求前者,后者就难免会有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主办者和参赛者对比赛文件尤其是商业计划书的理解,如果将商业计划书理解为投资融资的工具,那么该怎么呈现项目的要素,就较为清晰。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也是现场比赛好解决,这也是追求参赛项目的创始人到现场的原因之一。

目前第三个问题是解决程度最差的,从参赛文件的角度而言,问题出在了参赛文件的提交设计上缺乏关键信息点的备查资料环节,比如财务数据说年营收3000万,但缺乏财务报告支撑。因此,最需要改变的是目前这种PPT+商业计划书+视频的套路式文件要求:

1、PPT的定位就是商业计划书,而不仅仅是演示文件,因此商业计划书只提供PPT版本即可,无非可以在参赛者那里细化为阅读版和现场路演版。

2、目前的word版的商业计划书的功能与PPT高度重叠,完全可以舍弃,而将其变成另一种文件,PPT中关键信息的支撑文件做备查,例如PPT介绍团队是博士学历,那么备查文件中需要他的学历证书,比如PPT里涉及到的技术专利,备查文件中需要详尽的专利文件等等。

3、目前参赛者商业计划书中大部分不涉及保密条款,原则上而言,不涉及保密条款的商业计划书一定是一个简版,不足以做出任何判断,而能做出判断的商业计划书,一定需要保密条款,否则作为投资经理是不能打开阅读的。


 


------分隔线----------------------------